icon-search
icon-search

GIBSON 上篇 | 從工坊到工廠(1894–1930)

上篇 | 從工坊到工廠(1894–1930)
1894–1902
夢想起點:Orville Gibson 與弧形曼陀鈴的誕生

1894 年,在美國密西根州卡拉馬祖(Kalamazoo),Orville H. Gibson 在家中木工坊製作出第一把弧形琴面曼陀鈴。他並非傳統意義的製琴師,而是一位擁有木工技巧、對聲學充滿好奇的音樂愛好者。當時的曼陀鈴大多採平面板設計,雖然工藝簡單,但共鳴與投射力有限,而且琴身容易因濕度與溫度變化而變形。

Orville 借鑑小提琴的拱形面板整塊雕刻技術,採用單塊實木雕出琴面與背板,並調整音梁結構以獲得更好的聲音反射與延音。這種設計帶來更響亮、均衡且耐用的樂器,被認為是現代拱形弦樂器的開端。

1898 年,Orville 為此設計申請了專利,內容描述了如何利用整塊木料雕刻出連續弧形的琴面與背板,並將琴頸與琴體結構一體化,減少接合部位的脆弱性。

到了 1902 年,Orville 與當地五位投資人合資成立 Gibson Mandolin-Guitar Manufacturing Co., Ltd.,將他的創新理念投入量產。工廠選址於卡拉馬祖,正式開啟 Gibson 從工坊走向企業化的歷程。

Orville Gibson portrait pre-1910
Orville Gibson(約 1910 年前)|來源:Wikimedia Commons(檔案頁
技術細節
Orville Gibson 的製琴工藝

Orville 的創新並不僅限於外形,他的工藝理念主要包括:

  • 整塊實木雕刻:避免傳統貼合板帶來的接縫弱點。
  • 拱形面板設計:模仿小提琴聲學結構,提升聲音投射。
  • 一體式琴頸結構:減少琴頸與琴體的應力集中。
  • 優質木材選用:常用楓木(Maple)與雲杉(Spruce)組合。
  • 天然漆面:以醇酸漆(Spirit Varnish)保護木材,同時保留共鳴。
1902–1919
曼陀鈴熱潮與品牌崛起

20 世紀初,美國興起了 Mandolin Orchestra(曼陀鈴樂團) 熱潮。許多社區、學校與俱樂部都成立了曼陀鈴合奏團,需求暴增。Gibson 把握機會,成為市場主導者。

在這一時期,Gibson 發布了多款 A 系列曼陀鈴(如 A-2、A-4),配備華麗的鑲嵌與優質木料,深受專業與業餘演奏者喜愛。

Gibson 在行銷上非常積極,印製全彩型錄,並在廣告中使用「Only a Gibson is Good Enough」口號,塑造高端品質的品牌形象。他們還提供客製化訂單,滿足不同音樂人的需求。

Gibson A-4 mandolin 1914
Gibson A-4 曼陀鈴(約 1914 年)|來源:Wikimedia Commons(檔案頁
1900s
Gibson A 系列曼陀鈴對比表
型號 面板 木材 鑲嵌 特色
A-1 拱形面 雲杉面 / 楓木背 簡單白邊 入門款,結構扎實
A-2 拱形面 雲杉面 / 楓木背 雙層鑲邊 中階款,音色更豐富
A-4 拱形面 雲杉面 / 楓木背 珍珠鑲嵌 旗艦款,裝飾華麗
1922
Lloyd Loar 時代:L-5 與 F-5 的誕生

1922 年,Gibson 聘請 Lloyd Loar 擔任聲學工程師,他為 Gibson 帶來了兩個歷史經典:L-5 弧形吉他F-5 曼陀鈴。L-5 採用 F 型音孔、雕刻弧面、實心音梁結構,聲音更集中、穿透力強,成為爵士樂手的首選;F-5 則進一步提升曼陀鈴的音色層次與響度。

Loar 也將小提琴製作的理念引入吉他與曼陀鈴,包括調整音梁角度與厚度、優化琴橋設計,使音色更加均衡。

Gibson L-5 1928
Gibson L-5(1928)|來源:Wikimedia Commons(檔案頁


上一頁 下一頁

您的購物車目前還是空的。
繼續購物